中华医学杂志在本期刊登了多篇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论文,编辑部邀解放军 成都附大的胡晓华主任写一篇评述性文章。本文是胡晓华主任就国内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发展及新疗法给出的评论。
目前国内对本病的认识程度及临床上存在的问题更值得关注。早年类风湿患者的病情迁延不愈或出现残疾。正确认识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积极治疗的理念和规范化用药对患者的病情缓解十分重要。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早年治疗状况
一、认识局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知度较低、诊断延误,误诊以及治疗不当的现象在国内十分常见。近一项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现状的调查发现,本病患者次就诊风湿(免疫)科者仅占23.2%,而多数患者到医院的诊科室为骨科和普通内科。致使不少患者反复在非专业就医以致长期不能确诊。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不少医院,甚至部分教学医院还未设风湿(免疫)学科,使得不少患者“求医无门”,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得不到正规治疗。同时,本病误诊误治的现象也与风湿(免疫)学科在国内的认知度低以及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知识的宣传不够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二、不规范用药和误治使类风湿恢复健康“遥遥无期”
除患者延误就诊时机及未能得到专业医师的指导外,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不规范和误治在国内仍比较普遍。调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应用的比率分别为甲氨蝶呤41.7%,来氟米特33.3%,柳氮磺吡啶14.3%,羟氯喹12.5%,其中规范应用这些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者(≥6个月)的比例仅占44%,而半数以上的患者未应用或未规范使用DMARD。部分患者甚至应用“偏方”或滥用激素治疗。导致肠胃及肝肾功能损害,加重身体负担。而手术开刀具一定的风险,易伤害健康组织,置换假体在关节内易产生排斥反映,中医治疗对关节腔内的滑膜炎症认识不到,治标不治本。此类方法拉长了类风湿患者的恢复健康之路。
治疗类风湿新疗法——免疫技术
卫生管理部门呼吁,应加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规范治疗,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致残。 成都附大作为地区一家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研究、治疗对象的专业机构,承担了类风湿新疗法的科研工作。以胡晓华主任带领的医生团队经过多年的科研,一套新前沿技术——免疫技术诞生。
免疫技术是利用免疫技术结合丰富生物活性成分、高溶解吸收、吞噬病变细胞、激活体内的活性免疫应答等特性,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病变因子通过微创方式快速分化与消融,并修复受损组织,促进健康滑液再生、调节机体免疫平衡来达到快速止痛、恢复正常活动功能的显著疗效。
温馨提示:免疫技术在 成都附大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众多类风湿患者得以恢复健康。关于更多治疗细节及费用问题,请点击此处咨询在线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