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53岁的刘阿姨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折磨下度过了整整十年。最初,药物尚能缓解她的关节疼痛,但随着时间推移,药效逐渐减弱,关节肿胀、晨僵愈发严重,最终连行走都成了奢望。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约500万类风湿患者中,超过半数在病程5年内出现药物疗效下降,20%的患者最终因关节畸形致残。传统药物为何失效?京沪川会诊专家李宏教授在《滑膜消融技术在药物难控性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与突破学术研讨会》上揭示了关键:增厚的滑膜如同 “药物屏障”,不仅阻碍药物渗透,更持续释放炎症因子侵蚀关节。
2025年3月8日,《滑膜消融技术在药物难控性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与突破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圆满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类风湿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包括京沪川会诊专家李宏教授、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邓明俊院长、超微创技术专家——孟文凯主任等,共同聚焦滑膜增生对药效不佳的影响、以及滑膜消融技术的创新应用等,为类风湿诊疗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教授解析:滑膜病变增生,对类风湿患者的严重影响
京沪川会诊专家李宏教授在会议上详细分析了正常滑膜的功能。滑膜,是关节腔内的一层薄膜,主要由滑膜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堪称关节的 “生命通道”。在健康状态下,滑膜负责分泌滑液润滑关节,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输送营养物质,滋养关节软骨;及时清除代谢废物,保持关节内环境的清洁与稳定。
但在类风湿患者体内,情况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滑膜因免疫紊乱异常增生,形成“血管翳”,如同藤蔓般包裹关节,导致:
· 药物失效:增厚的滑膜组织极大地阻碍了药物向关节腔病灶的渗透,降低药物治疗效果。关节腔“炎症残留”导致疼痛反复;
· 炎症循环:病变滑膜持续释放炎性介质,加剧关节破坏;
· 功能丧失:增生的滑膜“血管翳”侵蚀软骨与骨质,最终引发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李宏教授总结道:“滑膜病变是类风湿药物难控复发的核心问题。不解决滑膜问题,药物再强也难以逆转病情”。
李宏采访为何说,滑膜病变:类风湿药物难控复发的‘根源祸首’?
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孟文凯主任:超微创滑膜消融技术突破药物瓶颈
针对滑膜病变难题,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孟文凯主任分享了国家专项技术——超微创中医针镜滑膜消融术。该技术为药物难控性类风湿患者带来了全新希望。通过精准剥离增生滑膜,重建关节微循环,从病理源头打通“药物-炎症”代谢双向通道,有效突破了药物治疗瓶颈。
技术亮点:
①精准消融:通过超微创技术精准识别和剥离病变滑膜,避免损伤正常组织;②重建微循环:改善关节内环境,为药物渗透和炎症代谢创造有利条件;
③打通双向通道:成功建立 “药物-炎症” 代谢双向通道,一方面能够让药物更顺畅地抵达关节病灶,提升药物有效率;另一方面,加速炎症物质的排出,减轻炎症对关节的持续损害。
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药物有效率提升60%,2年内复发率下降45%,尤其为长期依赖免疫抑制剂却疗效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以刘阿姨为例,她的治疗过程完美诠释了这一技术的神奇效果。医生借助中医针镜,精准清除了她膝关节内增生的滑膜组织,并同步松解了粘连的软组织。术后第二天,困扰刘阿姨多年的膝关节肿胀便明显消退;2-3天后,刘阿姨便成功扔掉轮椅,重新迈出家门。

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专科技术优势:
与会专家一致认可,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在滑膜消融领域的创新成果。不同于传统手术,中医针镜技术创伤较小,术后 24 小时即可恢复关节活动,且融合中医康复理念,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宏采访:超微创“滑膜消融”技术如何突破类风湿药效差难题?
结语: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全国类风湿学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为药物难控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类风湿关节炎不再是 “不死的癌症”。随着滑膜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正摆脱药物依赖,重获关节自由。